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第二屆「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徵文比賽 座談會-嘉義場



7/27(三)19:30-21:00
地點: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
講者:林一宏(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企劃組研究助理兼代組長)
講題: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史話

讓我們在玉山山腳下親近歷史中的一段山道。八二粁一四五米,日治時期八通關越道路東段的長度,一條於今已荒廢在蔓草裡的道路。這裡是布農族人世居的山林,在1895年之後被日本殖民政府納入國家治理的範圍內,面對此一突如其來強加於上的控制,布農族人除了抵抗別無他想,統治當局也相應以武力反擊,結局是一個個駐在所與紀念碑。本書以大量的今昔照片對比,呈現了百年前後的磚瓦廊柱與隙藏於其中那些逝去的魂靈。我們在書裡看到了台灣重要的兩個向度,歷史與自然,在我們想像「我們」的時候,這兩者勾畫出舞台的輪廓與角色的深度,但我們經常把兩者分開觀看,歷史的歸歷史,自然的歸自然。本書透過圖像大量刺激視覺,讓相片中的山景或人物來傳遞訊息,文字書寫不是唯一的取徑,作者提出一種全景式「閱讀」台灣的可能。7月27日晚上在嘉義洪雅書房,讓我們在玉山山腳下親近歷史中的一段山道。

作者簡介:
林一宏為建築學者,現職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企劃組研究助理兼代組長,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候選人,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博士班肄業。學術領域為建築史論,專攻臺灣近代建築與都市發展史,尤以日治時期山地區域發展史及「理蕃」建築為核心;於建築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上,專攻古蹟、歷史建築之調查研究,現負責「臺灣博物館系統計畫」相關古蹟修復再利用工作。

http://readtaiwan.blogspot.com/2011/06/4.html

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第二屆「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徵文比賽 座談會-彰化場



第二屆「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徵文比賽 座談會-彰化場

7/23(六)14:30-16:30
地點:彰化賴和紀念館(彰化市中正路一段242號4樓)
講者:林瑞明(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主編《賴和全集》與《賴和影像集》)、
陳建忠(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副教授)
講題:閱讀賴和的青春歲月

教科書裡讀到台灣文學作品、大學裡廣設台灣文學系所,在這時代似乎已是理所當然,但這樣的景象不過是近二十多年來的情形。台灣的教育不斷延遲我們認識自己、認識土地,直到花很大力氣撥開歷史迷霧,我們才有機會接觸、閱讀台灣文學。而認識賴和、閱讀賴和,是許多人將自己與土地重新接連的共同經驗。

1979年,李南衡探訪前輩作家與遺族、蒐羅文稿,編輯出版《賴和先生全集》,在戒嚴肅殺年代開啟社會對賴和的認識,觸動青年學者林瑞明探訪賴和的家屬,
接觸到賴和遺稿中許多未出土作品。1980年代,學院不容許台灣研究,青年學者林瑞明仍開始撰寫以「賴和」為題的研究論文,奠定「賴和學」根基,更投注十年心力,整理賴和的上千篇詩文手稿,讓賴和基金會得以於2000年出版《賴和全集》與《賴和影像集》,呈現賴和文學的完整面貌。2000年,各大學廣設台灣文學系所,青年學者陳建忠,以「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為博士論文為研究主題,作為投身台灣文學研究的基石。

他們如此接力延續台灣文學的火種,從民間行動到學院研究,讓賴和文學在台灣社會重新被肯定,奠定賴和文學作為台灣文學的標竿。他們閱讀賴和的同時,也思索自己與土地的連結,定位自己在學院的座標,賴和文學為公義發聲的時代精神,也不斷照見他們的心靈,省思自己的研究與當代對話。

7/23下午兩點半,邀請您一起來賴和紀念館與林瑞明教授、陳建忠教授,聊聊《賴和小說集》。

延伸閱讀:
林瑞明教授與賴和的親密接觸
http://cls.hs.yzu.edu.tw/laihe/A/a_2c.htm
賴和教給我的……(陳建忠)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may/26/today-article1-2.htm

第二屆「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徵文比賽 座談會-高雄場



第二屆「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徵文比賽 座談會-高雄場
7/16 (六)14:30-16:30
地點:高雄御書房(高雄市和平一路149-14號)
與談人:陳永興醫師、吳易澄醫師
講題:對醫學人文教育的省思---從杜聰明醫師談起。

杜聰明,1893年出生,日治時期台灣第一名醫學博士,戰後初期最重要的醫人,不管在醫療研究、醫學教育或醫事政策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54年,杜聰明博士創辦了高雄醫學院,成為台灣南部第一所醫學院,自創校之初他便提出了應加強學生人文素養,同時積極推動山地醫療,培訓山地醫師。他的背影立下了後輩所仰望的典範。

陳永興,1950年出生,現任羅東聖母醫院院長。在就讀高醫期間便自發組成醫療服務隊到育幼院及山地偏鄉服務,80年代,台灣社會進入風起雲湧的時代巨變,陳醫師積極投入各項政治與人權運動,直至今日,他仍為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羅東聖母醫院四處奔走籌款,希望能募得五億元以興建老人醫療大樓。陳醫師以自己的生命實踐了他所認同的醫療人文典範。

吳易澄,1978年出生,即將到新竹服務的精神科醫師。被彰化同鄉的前輩賴和所啟蒙,在就讀醫學院時期,加入阿米巴詩社,寫下的詩蘊含濃烈的社會關懷。除了校園裡的活動,他還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網路上合作,擔任過南方電子報與《嗷網路雜誌》的編輯,試圖透過新世代的媒體突圍發聲。

吳易澄醫師與陳永興醫師一樣就讀於高雄醫學院,同樣選擇精神科作為專業,甚至與陳醫師同為前後期阿米巴詩社的成員,一樣透過寫作與實際行動關懷社會。我們幾乎要逕自推論,這真是完美的醫者世代傳承,他們肯認的必定是相同的醫療人文典範吧?但,是否真是如此?台灣的醫療體制與醫療人文典範在半世紀以來面臨了怎樣的衝突與困境?

這個周末,7月16日(六)下午兩點半,邀請您一起來討論三個世代對醫療人文的想像,就從創辦高醫的前輩杜聰明醫師談起。

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第二屆「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徵文比賽 座談會-桃園場

桃園縣做為一個產業發達的城市,聚居了大量移工,但移工對桃園人而言是怎樣的存在?「他們」是東南亞來的男男女女,是便宜好用的勞動力,是暫時來工作兩三年,不屬於台灣的一群人。這是「我們」對「他們」的一般想像。但「他們」也是由一個一個「人」所組成的群體。每個人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情感,一樣在思念故鄉時哭泣,在想到美好未來時獲得勇氣。我們用國籍劃開彼此的同時,是否也忘了從人的角度意識到他們與我們在同一塊土地上呼吸、過活?

顧玉玲不用艱澀難懂的學術黑話寫移工,她用與她的聲音一般溫柔的筆觸寫下「人」的故事,溫柔不是渴求同情,溫柔是一種理解,脫開道德與教條的理解。但在這些溫柔的文字裡,我們又看到冷靜的眼神。即使理解了個人的選擇還是必須面對身處環境的回應,一樣無關道德與教條,僅僅只是一種生存的鬥爭,以各種方式,僱主或國家機關在此其中看似占盡優勢但卻也未必如此,異化的法條禁錮的是整個僱傭關係,僱主不必然人財兩得,而勞動者也會發展出自己的生存策略,國家更總是進退失據。7/9下午兩點半,邀請您一起來桃園群眾服務協會與顧玉玲聊聊《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第二屆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徵文比賽」座談會桃園場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桃園縣群眾服務協會

時間:2011年7月9日(星期六)14:30-16:00

地點:桃園縣群眾服務協會辦公室(桃園縣桃園市國際路二段176-1號2樓)

主講人:顧玉玲
講題:分享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活動網址:http://readtaiwan.blogspot.com/
免費入場、不需事先報名
現場備有茶點 歡迎參加

巡迴分享會預定時間場次

7/6(三)
地點:台東史前博物館(臺東市博物館路1號)
(1) 13:30-14:30
與談人:楊張建南、李靜慧
講題:讀《山、雲與蕃人─臺灣高山紀行》─愛山的我與書寫的我
(2) 16:00-17:00
與談人:陳峻鵬、楊張建南、李靜慧、嚴婉玲
講題:原住民青少年閱讀與寫作座談會:從巴代的小說《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談閱讀的視野與書寫的可能
參考網址
http://www.nmp.gov.tw/nmpnews.php?nt=&newsdetail=891


7/9 (六)14:30-16:00
地點:桃園群眾服務協會(桃園縣桃園市國際路二段176-1號2樓)
主講人:顧玉玲
講題:分享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7/16 (六)14:30-16:30
地點:高雄御書房(高雄市和平一路149-14號)
與談人:陳永興、吳易澄
講題:對醫學人文教育的省思---從杜聰明醫師談起。

7/23(六)14:30-16:30
地點:彰化賴和紀念館(彰化市中正路一段242號4樓)
講師:林瑞明、陳建忠
講題:賴和的文學與土地之愛

7/27(三)19:30-21:00
地點:嘉義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
講師:林一宏
講題:談八二粁一四五米---台灣高山的歷史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