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39《雙鄉記-葉盛吉傳:青春 徬徨 探索 實踐與悲劇》


《雙鄉記-葉盛吉傳:青春 徬徨 探索 實踐與悲劇》楊威理著,陳映真譯(人間,2009)

葉盛吉出生於1923年,在台南富裕人家日本式環境下成長,原本單純地嚮往並學習成為真正的日本人。來到日本求學,才發現對故鄉濃烈的情感,極力在殖民母國與台灣認同之間尋求平衡。充滿獻身熱情的台灣青年葉盛吉,從右翼國粹主義,激烈擺盪到中國民族主義,最後卻因為社會主義理想,喪命在祖國槍下。

──陳翠蓮推薦

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38《濕地 石化 島嶼想像》


《濕地 石化 島嶼想像》吳晟、吳明益等(有鹿,2011)

環境保護團體與知識份子「結合成思維縝密、行動溫和、理性的反國光石化力量」,為了保留重要的文獻紀錄和感染更多的民眾而編輯出來的書。學者專家從海洋及濕地生態、水資源、整體獲利和健康風險等方向提出理性反駁。做為殷鑑的六輕自然是本書的重要部份之一,對照當年王永慶與陳定南的電視辯論時提出的保證和麥寮的現況,力量特別大。本書出版稍後,反國光石化有了初步的成功,除了見證此次的運動,本書對未來持續維護環境的行動仍具參考假值。

──陳雨航推薦

37《賴和小說集》

《賴和小說集》施淑主編(洪範,1994)

賴和(1894-1943),彰化人,本職是醫生,參與臺灣新文化運動,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曾兩度入獄,是1930年代公認的文學領袖,號稱「台灣魯迅」、「台灣現代文學之父」。他是閩南化的客家人,接受完整的日語教育,自學漢語以白話文寫作,並嘗試將台語寫入小說對話。代表作《一桿秤仔》、《不如意的過年》、《惹事》、《善訟的人的故事》…寫被殖民者的生存處境、經濟榨取與警察之橫暴、舊社會的封建陋習。本書為施淑教授精編之賴和小說彙集,共二十一篇。

──胡淑雯推薦

36 《擁抱玫瑰少年》


《擁抱玫瑰少年》蘇芊玲、蕭昭君主編(女書文化,2006)

葉永鋕的故事對台灣的性別教育工作帶來深遠影響,它打開了許多教育工作者的性別視野,也讓多元性別特質和校園性別暴力成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正眼凝視的教育現實。由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策劃的《擁抱玫瑰少年》這本書,除了留下葉永鋕事件的歷史紀錄,大聲宣稱它的性別教育意涵之外,更希望有更多的讀者因為閱讀了這本書,願意在各自的位置上,採取更多性別正義的行動,達成如巴西教育家Paulo Freire所言:「教育是一種愛的行動,因此也必然是展現勇氣的行動。」

35《鄭清文短篇小說選》


《鄭清文短篇小說選》鄭清文(麥田,1999)

小說家鄭清文先生以他獨特一貫的風格,在讀者和評家心中樹立了深刻的印象。鄭氏風格中最重要的兩個特質是文字的簡潔和敘事的內歛。依他自己的說法是「因為簡單,可以包含更多。」樸實的文體裏,其實有更大的內心衝突,也不乏具戲劇性的人生場景。
鄭清文文學耕耘的時間近半世紀,而面相又從農村、舊鎮到大都市,我們此時看來,他的大量作品和台灣這數十年的社會發展,便有了一個若合符節的對應關係。
這本選集與榮獲1999年桐山環太平洋書卷獎的英文版幾乎一致,可以一窺小說家各時期的風貌,是初識鄭清文小說的最佳選擇。

──陳雨航推薦

34《摩鐵路之城》


《摩鐵路之城》張經宏(九歌,2011)

這是九歌出版社200萬小說獎的得獎作品。
藉著一位憤懣不爽的少年,對社會和學校有著強烈的批判。學校教育的光怪陸離,政治和黑道的經營,財團與權力的無所不在,這些訴求生動而具體。
此外,親情的描述也很動人,不論是不落言詮的伯父母對主角的愛與照顧,或是關於父親的美好回憶,都使小說主要人物更為圓潤。
如果小說具有反應時代、積累歷史材料的功能,其中之一應該就像這部小說。這個世代庶民生活的種種,金庸武俠等大眾文化,都滲透到情節裏,營造了豐富的現世感。

──陳雨航推薦

33 《臺灣環境變遷解密-改變未來的12堂課》


《臺灣環境變遷解密-改變未來的12堂課》柳中明(山岳文化(日月文化集團),2010)

臺灣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已成全民共同關注的議題。本書探討了地球暖化的相關研究,包括「氣候相關知識」、「氣象相關議題」、「水資源議題」、「臺灣適合的產業發展」等相關科學研究、法令、以及預測判斷等等內容的討論。本書是一個專業學者寫給一般人閱讀、初步了解相關議題的讀物,內容雖然廣泛,卻不艱澀,但其中蘊涵的反省層面,值得讀者去深入發掘。

──吳明益推薦

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32 《漫走,在熊的國度裡》


《漫走,在熊的國度裡》林滿秋(野人,2008)

台灣的自然書寫作品,向來以男性的作品較受重視。林滿秋這部作品一面描寫在「太平洋山道」上健行的種種情境,一面呈現自己的感情異動,是一部兼具自然意識,又有柔軟的情感思考的作品。在總長四千多公里的山道上,背著二十公斤的裝備,沒有旅館、便利商店與餐館,林滿秋描述的不但是一趟意志之旅,也是一趟動人的情感回憶。

──吳明益推薦

31《愛與信仰:台灣同志佛教徒之平權運動與深層生態學》


《愛與信仰:台灣同志佛教徒之平權運動與深層生態學》 楊惠南(商周,2005)

同志佛教徒如何面對自己的信仰?同志行為是否犯了戒?或者說,佛教的戒律是否隱含了對同志的歧視?本書是著名佛教學者楊惠南教授的論文集,收納了華文世界裡,第一篇討論「同性戀戒律問題」的作品。本書之關懷包括:一、同志佛教徒的平權運動;二、從深層生態學的角度,檢視台灣佛教對環境倫理的態度。同志與生態議題蘊含了同樣的宗教主題:眾生平等。本書指出,台灣佛教團體由「心靈改革」的層次推動環保,其實流於表面,閃避了更深層的生態問題:全球化與資本主義。

──胡淑雯推薦

30《童年與解放(衍本)》


《童年與解放(衍本)》黃武雄(左岸文化,2004)

教改運動者黃武雄的文字有種特殊的魅力,擅長以優美的文筆娓娓道來,講述深刻的哲理,引領讀者進入問題的核心。《童年與解放》是黃武雄教改理念的哲學基礎。這本書探討人的自然能力,如何在人類社會的演化過程,轉化為文明能力。在這兩種能力之間維持均衡,是人類解放的重大關鍵。作者一層層剝開兒童世界的面紗,挖掘出人類童年的直接經驗,如何通過種種「冒險」與「試探」,使經驗不斷擴張,形成與外在世界連接、溝通、批判的知性網絡。

──胡淑雯推薦

29《無花果》


《無花果》吳濁流(草根,2007)

歷經日本殖民、南京經驗、戰後光復、二二八事件的吳濁流,以坦白誠懇的筆調,將他的一生所見所聞如實紀錄。在他的筆下,尤其呈現戰後國民政府統治下台灣社會的亂象,見證了台灣人祖國情感的幻滅過程。

──陳翠蓮推薦

28《陳樹菊-不凡的慷慨》


《陳樹菊-不凡的慷慨》陳樹菊著,劉永毅撰文(寶瓶,2011)

台灣這麼多傳統市場,你想光顧哪一攤?或許不少人的答案是──陳樹菊的菜攤。
這本書不過是平凡人的生命足跡,窮孩子如何繼承父業,她孤家寡人地在菜攤上打轉,做生意不應酬、不巴結,最後將累積的財富捐獻出來而聞名。菜販不是大部分人想做的職業,慷慨也不是大部分想做的志業,陳樹菊兩樣都做到了。

──甘耀明推薦

27《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


《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巴代(麥田,2007)

日據時期1910年代台東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與日本統治者、臨近的其他部落、以及附近拓墾漢人之間角力與折衝的故事。
小說以這個部落的視點重現百年前的這段歷史,運用了許多卑南族的組織制度、特殊人物、習俗、以及各式各樣的作戰與日常生活器具,來營造情節,因而增加了真實感。小說中卑南族對漢人習俗、言行的看法,對自認文明先進的族羣而言,值得反思。

──陳雨航推薦

26《殺戮的艱難》


《殺戮的艱難》張娟芬(行人文化實驗室,2010)

作者張娟芬以「講故事」方式進行,沖淡了嚴肅氣氛,也替我們拉開了面對死刑犯的觀看距離。這距離是粗糙的司法審判、薄弱的公設辯論人制度,在司法誤判的背後,更有隨時灑狗血的報章輿論。
面對法務部執行死刑犯的槍響,我們的回音是啥?在殺與不殺之間,《殺戮的艱難》提供了思索的片刻。

──甘耀明推薦

25 《海神家族》


《海神家族》陳玉慧(印刻,2009)

以媽祖為敘事的圓心,《海神家族》連結了日本、中國、台灣複雜的歷史與族群關係。透過異鄉女子的溯源之旅,作者以細膩、動人的文字描述三和綾子、靜子、心如、靜子女兒四位女性角色的故事,在這部「男性缺席」的小說中,藉由等待父親的意象,呈現出台灣百年來的歷史命運。陳玉慧的文字哀而不傷,本書不但獲得台灣長篇小說金典獎,並且改編成戲劇由孫翠鳳主演,是台灣近年長篇小說中極受注目的重要作品。

──吳明益推薦

24《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范毅舜 (積木,2010)

對很多人來說「離鄉背井」不過是短暫的旅行,但對某些人來說,這是實踐對愛的信仰。
一群來自地球彼端瑞士的外國人,定居在台灣東海岸的部落與村鎮,終身奉行神貧、貞節、服從,奉獻己力。這不單是宗教信仰的力量,其中更有人性純粹的真誠。此書為我們打開攝影的觀景窗,看到這片土地的感人訊息。

──甘耀明推薦

23《島上愛與死:施明正小說集》


《島上愛與死:施明正小說集》(麥田,2003)

施明正是台灣現代文學史的一號怪咖,他寫詩、作畫、寫小說、以推拿接骨為業。他的才華揮灑於畫布稿紙上,筆下人物的情慾、憤怒、譫妄錯亂、恐懼與畏縮,也毫不保留傾倒給讀者。小說主角在狂迷的做愛場景中突然召喚獨裁者蔣介石的幽靈,令人震懾迷惑的神來之筆,這種技巧介於文學奇才與素人作家之間,是切入戒嚴時代遊走於體制邊緣的庶民反抗心靈之奇幻寫照。這些文本既是寫實的,又是超寫實的。國民黨作為「外來政權」的殖民文化特質,這部集子是瑰異的註解。

──胡淑雯推薦

22《宮前町九十番地》


《宮前町九十番地》張超英口述,陳柔縉執筆(時報,2006)

祖父張聰明以礦業致富,張超英從小倍受寵愛。父親張月澄因憧憬祖國、從事抗日運動被捕下獄,戰後盼來了祖國,卻以殘酷手段鎮壓二二八事件,從此抑鬱以終。世家子弟張超英,見證了家族的繁華似夢,卻能以瀟灑態度快意人生。更難得的是,他超脫意識型態,在外交領域默默奉獻。

──陳翠蓮推薦

21《風中緋櫻-霧社事件真相及花岡初子的故事》


《風中緋櫻-霧社事件真相及花岡初子的故事》鄧相揚(玉山社,2000)

「霧社事件」是大家熟知的抗日事件,大部分的印象來自歷史課本與幾篇零星的報導。但是,有多少人仔細讀過一本與此相關的書籍?在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上映前,在使用二十元印有「莫那‧魯道」肖像的硬幣購買杯咖啡前,一起來讀這本書吧!

──甘耀明推薦


報好康:凡以《風中緋櫻》一書進行讀書心得撰寫者,可於2011年9月30日徵文截止後,獲贈美術工作者邱若龍特別繪製的學習卡一套五張與基金會書籤,只送不賣!(投稿就有!不用得獎~)

20《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鄭鴻生(聯經,2001)

一九七O年代、蔣經國即將接班的台灣,政治空間與言論市場乍現曙光。一群充滿中國民族主義熱情的台灣大學菁英,因緣際會獲取言論與行動空間,並捲入保衛釣魚台運動。他們感染了全球學生運動的叛逆激情,試探著反抗黨國壓迫的左翼道路。但是,歷史閘門匆匆關閉,他們要為這段如火青春付出怎樣的代價?

──陳翠蓮推薦

19《林秀子一家》


《林秀子一家》阮慶岳(麥田,2004)

這是繞著林秀子一家的故事,兩個女兒,兒子,稱為「那個男人」的丈夫,以及其他的男人。這個故事最特別之處在於主角以優異人際關係經營了一個神壇,她的丈夫和他離家以後出生的兒子兩人的神蹟,是阮慶岳獨特的敘述,超越了世俗的見地,創造出新的世界。

──陳雨航推薦

18 《放生》


《放生》黃春明(聯合文學,2009)

多數讀者皆對黃春明七、八○年代的鄉土小說印象深刻,時間移轉,農村的凋零反映在一群老人身上。《放生》透過一系列小說,呈現出農村老人的苦悶生活。老人們或曾變賣田產供子女求學,或和子女間有親情上的期待落差,或呈現兩代價值觀的衝突。黃春明的小說不流於說教,而是透過生動的敘事,讓讀者對相關議題產生情感的共鳴與反思。作為書名的《放生》,其實隱涵了本部作品裡最富層次的語言意象,是這十篇小說裡的共同喟嘆。

──吳明益推薦

17《沙河悲歌》


《沙河悲歌》 七等生(遠景,2000)

《沙河悲歌》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中篇史詩,描寫台灣在經濟起飛、政治高壓、社會保守的時代裡,年輕藝術家尋求生命真表現的悲劇。「沙河」這個意象,在七等生小說中不斷浮現,具有高度的象徵意義,是進入其藝術的一把鑰匙。
七等生是台灣現代文學史中,值得被長久閱讀的作家,但是他也備受誤解與忽視。其文字風格的特異(曾被譏評為「小兒麻痺體」),就早期的文壇水平而言,閱讀門檻極高。然而,那些扭捏、變異、拗口的文字,正是七等生小說的迷人之處,某個層次而言,也預示了舞鶴文體的誕生。

──胡淑雯/推薦

16《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印刻,2008)顧玉玲

市面上關於移工的書寫,優秀作品不少,但是顧玉玲這本《我們》特別值得推薦。作者不是為了寫作而「研究」移工,相反地,這是作者與移工們一起「運動」、持續不斷「在場」的產物。閱讀這本書,彷彿跟隨作者從事一趟移工在台灣求生存的冒險之旅。身為社會運動者,作者自然融入其書寫的對象,並反身思考自己的經驗,與書寫對象互為主體,進而使讀者體會到:社會平等的前提是,以開放的態度與弱勢者的生活世界相互凝望。讀完《我們》,你將領悟,我們與她們皆是「我們」。

──胡淑雯推薦

15《行走的樹-向傷痕告別》


《行走的樹-向傷痕告別》季季(印刻,2006)

六、七零年代的文藝活動與生活的懷舊,觸及了回憶裏的傷痕,可視為一部療傷之作。
本書另一重點是當時幾位文學家、藝術家的思想活動,以及情治單位脅迫下的左派人士與上述文學家、藝術家之間的互動與背叛,難得的歷史材料。

──陳雨航推薦

14 《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


《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吳音寧(印刻,2007)

台灣的產業本以農為本,文學作品中亦不乏探討農村問題的小說。但吳音寧這本書以兼具文學、歷史、社會學、農業的複合觀點,一面陳述了台灣的農業史,一面針砭、批判了臺灣農業發展中的盲點與困境。書中材料豐富,充滿人文的反省,將農村、農地被剝削的情境托出,也反思了楊儒門事件後,所暴露出來的台灣農業種種問題。本書文字詩意,引述層次多而廣,一般讀者只要定下心情,當能為自己展開另一個思考面相。

──吳明益推薦

13 《有一種鳥或人-周夢蝶詩文集》


《有一種鳥或人-周夢蝶詩文集》周夢蝶(印刻,2009)

周夢蝶在台灣的詩人中已成傳奇,這不僅是他的詩風特殊,有一種尋常詩人難以表現的禪意,還在於他於明星咖啡屋下的賣書歲月,也成為城市記憶、風景、文學史的一部分。此部作品是其名作《孤獨國》、《還魂草》、《十三朵白菊花》之後2009年的最新作品,詩風灑脫、文字簡約,雖是暮年之詩,卻充滿了意趣。年輕一輩喜好詩的讀者,或許能藉此書開始結識這位重要詩人。

──吳明益推薦

12《外島書》


《外島書》何致和(寶瓶,2008)

服兵役是半世紀以來許多台灣男性的共同經驗,即使隨著社會的變遷,軍隊裏有了改變,但它的相對封閉依然,相信當過兵的點滴皆在心頭。本書除了階級和權力的擴充使用等軍中少不了的文化之外,外島服役和它延伸出的「兵變」等感情問題,交互成了主體,人性的描述和試煉頗為驚人。

──陳雨航推薦

11《台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


《台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柯旗化(第一,2008)

原本只是一位對政治不感興趣的英文教師,卻莫名其妙被捲入歷史洪流,坐了十七年的黑牢。勞獄之災沒有摧折他的生命韌性,反而讓他看清外來政權的體質、鍛鍊出堅定的政治信念,走上推動臺灣獨立運動的道路。柯旗化的遭遇與轉變,是白色恐怖時期台灣知識份子的生命縮影。

──陳翠蓮推薦

10 《台灣自救宣言-謝聰敏先生訪談錄》


《台灣自救宣言-謝聰敏先生訪談錄》張炎憲、陳美蓉、尤美琪訪問記錄(國史館,2008)

1930年代出生於彰化鄉下「水滸傳」般社會的謝聰敏,卻在大學時期即博聞深思,分析台灣出路、探討台灣前途。1964年不懼白色恐怖的威脅提出「台灣人民自救宣言」,出獄後仍不改初衷向獨裁者挑戰,設法將政治犯名單披露於國外,引起國際人權組織對台灣人權狀況的關注,第二次入獄。謝聰敏日後投身海外台灣人運動、參與海外黑名單返鄉運動、擔任立委推動白色恐怖平反與補償、追究拉法葉艦傭金疑案,迄今為台灣社會的民主與公道奮戰不懈。

──陳翠蓮推薦

9 《冊頁流轉》


《冊頁流轉》應鳳凰、傅月庵(印刻,2011)

台灣文學史漫漫時光之中,究竟要讀哪些作品才能建立起一個初步的架構?《冊頁流轉》或許是一部初接觸台灣文學的適合讀物。本書藉應鳳凰老師豐富的史料與文學史研究經驗,復搭配閱讀達人傅月庵的收藏與閱讀經驗,要而不略地介紹了從日治時期至今的一百零八本書,也附上各種珍本的書影。對讀者來說,這些作品的文字易再看到,卻不易看到當時的出版的視覺設計。因此這本書兼具了「讀」、「覽」,值得一般讀者品味。

──吳明益推薦

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

08《王育德自傳》


《王育德自傳》王育德著,吳瑞雲譯(前衛,2002)

一九六O年代在日本創立《台灣青年》雜誌,推動台灣獨立運動的王育德,原本是一位感情纖細的文藝青年。本書是他的前半生傳記,至二二八事件後逃出台灣為止。他出生在台南富裕家庭,因是側室所生,自小目睹封建家庭妻妾鬥爭、飽受情感折磨,心靈憂鬱。書中豐富的台灣傳統家庭與民間習俗描寫,呈現另一面向的台灣社會。

──陳翠蓮推薦

07《山、雲與蕃人-臺灣高山紀行》


《山、雲與蕃人-臺灣高山紀行》鹿野忠雄著 楊南郡譯註(玉山社,2000)

在雲霧深處,勢必有座屬於心靈之山,等待人們踏訪。同樣的,在讀者的書架上也勢必要有《山、雲與蕃人》,帶領你去體會這塊土地的不平凡。
年輕的博物學者鹿野忠雄,在布農族勇士的引領下,走入山與雲的懷抱。他以詩般的眼神與筆觸,看待路途的動植物。他不止寫下了玉山等山脈的壯闊,也為這塊土地留下珍貴的紀錄。

──甘耀明推薦

06《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


《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高俊明、高李麗珍口述,胡慧玲撰文(望春風,2001)

出身於台灣最早受洗的基督教家庭的高俊明,自稱小時候是個懶散愛玩的「壞孩子」。激烈無情的戰爭,讓他體悟人生的短促、人類的淺薄,而開始研讀宗教書籍,思考人生的意義。高俊明及高李麗珍的親情、信仰、困頓、抉擇,幾乎與台灣歷史鉅變及時代苦難緊緊相隨。而他的表現展現了正直、謙恭、勇敢的台灣人的典範。

──陳翠蓮推薦

05《十五顆小行星—探險、漂泊與自然的相遇》


《十五顆小行星—探險、漂泊與自然的相遇》劉克襄(遠流,2010)

我們過於熟悉《小王子》的小星球旅行,這次我們有了新故事。小王子,他來自台灣,是作者劉克襄在土地流轉的人情遭遇。
《十五顆小行星》以書信體的方式,深情吐訴,講了十五則生命故事。沒有華麗文字,沒有顯露的寫作技巧,承載的卻是豐厚無比的人情碰觸。
讀完此書,如果每個人仔細觀察,或許會發現自己身邊環繞著好多於小行星的故事。

──甘耀明推薦

04《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史話》

《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史話》林一宏(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09)

道路像河流般沉澱不少歷史文物,如何打撈那些陳跡?
「八二粁一四五米」,是日治時期八通關越領古道東段里程數。此路是現今古道尋訪者的「夢幻逸品」,在時間凐埋下,成了蕨類、檜木與山羊的步道。作者林一宏以十餘次的踏查,找出碑石、地基與駐在所遺跡,輔以古今照片,古道往昔清晰地浮現出來。
看了此書,不用出門,也有了一趟遙遠的山徑之旅。

──甘耀明推薦

03《一個台灣原住民的經歷》


《一個台灣原住民的經歷》莫那能口述(人間,2010)

莫那能,排灣族詩人,1956年出生,漢名曾舜旺。1978年罹患弱視,導致全盲,以點字法寫作,將原住民的抑鬱與創傷、勇氣與救贖,一針一點匯成獷悍有力的詩篇,被陳映真稱為「台灣原住民解放運動第一個詩人」。
莫那能五歲喪母,父親為人頂罪坐牢,十六歲開始離鄉背景,做過砂石工、捆工、搬運工、在殯儀館清洗屍體,也當過牛郎。弟弟不滿壓榨殺傷老闆,沉重的賠償金使妹妹淪為雛妓。他們個體的命運,是台灣原住民族的縮影。挺過肺結核、甲狀腺癌與雙目全盲的磨難,莫那能以按摩謀生,代表作為詩集《美麗的稻穗》。

──胡淑雯推薦

02《一代醫人杜聰明-開台第一位博士》


《一代醫人杜聰明-開台第一位博士》楊玉齡(天下文化,2002)

關於杜聰明醫生,我們聽過太多他的生平事蹟: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發明毒癮尿液篩減法、推動山地醫師特訓班、高雄醫學院創辦人等等。
關於杜聰明醫生,我們可以看到他苦學、旺盛的好奇心與學習慾望、認真做學問的態度。
關於關於杜聰明醫生,我們就從這本書讀起吧!

──甘耀明推薦

01《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


《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2008

《人權之路》是國內第一本以「宏觀戰後台灣人權史」為主題的深度著作,既是一本大型圖文書,也是一本小型百科全書。全書扣緊「人權禁錮」(二二八與白色恐怖)與「人權解放」(1980年代後期至今)兩大主題,以大量圖片、畫作、表格、註解,以及精要極具系統的論述,讓讀者迅速對「台灣人權」有概括性的了解。是國內外研究台灣人權的必備參考書,也可說是最佳工具書之一。

該書另一特色,是自2002年出版以來,先後出了中文(2002舊版、2008新版)、英文、日文三版,且根據白色恐怖史料的快速出土,不斷增訂內容。2008年的中文新版是這一系列最大規模的增補,內容最稱詳實完備。這也符合本書主題,它是不斷動態的展開,象徵對這個主題永無止境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