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2010-03-27 公視晚間新聞(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徵文比賽)



"為了讓年輕人更認識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陳文成博土基金會,今天邀集了五位作家,挑選49本書,包括有作家「楊牧」的散文和詩集,還有馬偕博士的福爾摩沙紀事,希望讓民眾透過這些書,認識台灣。

出身花蓮的詩人作家楊牧,奇萊前書中探索故鄉花蓮的山林和海洋,還有詩集時光命題,和19世紀末來台宣教行醫的馬偕博士出版的福爾摩沙紀事,翔實紀錄了當年台灣的動植物生態、和漢人原住民的生活習慣,這三本書是作家們心中一致推崇認識台灣民眾最該讀的書。

為了讓年輕人認識台灣,陳文成基金會邀請了五位作家,總共推薦了49本的書,鼓勵年輕朋友們能夠藉由閱讀,來理解這塊生長的土地。

主辦單位鼓勵年輕人閱讀後寫下讀書心得、來參加徵文比賽,首獎獎金高達15萬元,希望透過閱讀和寫作,讓台灣年輕一代的孩子,增加對台灣的認識,對自己的了解。
記者陳姝君林國煌台北採訪報導。"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新聞稿〉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詹偉雄老師閱讀分享會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詹偉雄老師閱讀分享會 新聞稿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第四場將公開播放活動MV及活動主題曲,並由詹偉雄老師分享其閱讀和探索的經驗,講題為「閱讀台灣----你與我的自我之追尋」。此活動即日起開放網路報名(網址為:http://www.readtaiwan.blogspot.com/),活動精彩絕倫,敬請把握機會,以免向隅。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是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及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為傳承陳文成博士愛台灣、愛鄉土的精神而舉辦。將邀請15~35歲的年輕人從主辦單位提供的書單(49本書)挑選書籍,閱讀後寫下讀書心得參賽,比賽首獎獎金高達新台幣15萬元,另外還有參加獎獎金2,000元共七十名。主辦單位希望透過閱讀和書寫,使青年增加對台灣的認識,對自己的瞭解;透過比賽,進一步帶動台灣意識的思索、形成對話。

詹偉雄老師現為《數位時代》雜誌總主筆、學學文創副董事長,目前於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進修。擅長以社會學的視角解讀社會現象,主要研究興趣包括:經濟史、科技史、設計史、城市身世與運動史(Sports)。詹偉雄老師亦為此次徵文比賽的選書委員,他曾在徵文比賽啟動記者會上說:『陳文成博士成為老天使30年了,他能給台灣年輕人的啟發,就是為今天被看成迷惘一代的台灣青年人找一條行動的出路。』『自我,來自於對過去一遍一遍的重述。將一次次重述連貫起來,找到一條意義的鎖鏈,才能找到行動的出路。年輕人要將自己的生命史和社會史重新連結在一起,找到意義的鎖鏈。』而在這一次的閱讀分享會當中,詹老師將與來賓分享如何透過閱讀別人的生命故事,重新整理自己的生命史,尋找意義的源泉,發現自己和社會的聯繫。

這場以「閱讀台灣----你與我的自我之追尋」為題的講座將於4月24日(六)下午2點,於MASA TAKAO瑪莎打狗咖啡館(地址:高雄市苓雅區林德街3號2F,電話:07-7264503)登場。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報名。
>>報名網址:http://www.cwcmf.org.tw/join-04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簡介: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

為邀請全國青年朋友一同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將於台灣北中南東四地舉辦四場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除了公開播映活動MV及活動主體曲之外,並邀請知名作家暢談他們的「閱讀與探索」經驗,第四場將由詹偉雄老師主講,講題為「閱讀台灣----你與我的自我之追尋」。活動精彩絕倫,歡迎到陣來參加!


活動訊息:

[第四場]
時間:2010年4月24日(六)下午2:00~5:00
主講人:詹偉雄(《數位時代》雜誌總主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選書委員)
講題:「閱讀台灣----你與我的自我之追尋」
地點:MASA TAKAO瑪莎打狗咖啡館
地址:高雄市苓雅區林德街3號2F
電話:07-7264503
主辦: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
協辦:高雄市文化局
>>網路報名


作者介紹:

詹偉雄,現為《數位時代》雜誌總主筆、學學文創副董事長,目前於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進修。 年輕時,曾陸續工作於《夏潮》、《前進》、《民進》和《天下》等四本雜誌,做過6年廣告個人工作室,短期加入過達一廣告與博客來網路書店,1999年參與《數位時代》月刊雜誌創辦,擔任總編輯。
出版過3本小書:《迫力的東京》(天下雜誌,1993)、《e呼吸》(正中書局,2002)、《美學的經濟》(城邦‧藍鯨,2005)。主要研究興趣為:經濟史、科技史、設計史、城市身世與運動史,再加上社會學;主要人生興趣為:烹飪、育兒、歐洲現代思想、家事操作方法論和搖滾樂。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父親們,兒子們——孽子台灣/廖志峰


父親們,兒子們——孽子台灣


廖志峰(允晨文化發行人)





在我們的王國裡,只有黑夜,沒有白天。
我們的血裡就帶著野性,就好像這個島上的颱風地震一般。


——《孽子》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舉辦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書單開出,白先勇老師的長篇小說《孽子》,列名其中。我開始尋思這其中的意義。

這是一項極有意義的徵文活動,它的重要性不僅在發掘作家,更是鼓勵閱讀和書寫,從而發現自己和反視自己所在的台灣。台灣作為一個島嶼的存在,有它命定的島嶼性格與宿命。先後來到這座島嶼的人,操著不同的語言,傳落不同的文化,各族裔語種的發展,隨同人的命運開展而在這裡延續交錯,像藤蔓一般地糾葛。台灣的歷史並非只單線發展,而更像是各權力群屬的輻射湊泊,端賴如何看待,如何書寫;最重要的是,講述者的權力位置決定一切,中國作家張承志在《鮮花的廢墟》中所提到的「勝者的歷史」,就是這個意涵。公元曆1949年線,也屬箇中具體代表,一個歷史洪流的大河灣。但是,1949年以前呢?

語言環境就是族裔活動的生態描述,福佬語、客語、日語、原住民語/南島語,語言標示出的主從位階,就是權力分配以及權(詮)釋權力的消長關係,現今眾所聚焦的1949年大敘述,以及上接的歷史系譜,剛好顯示因為一個新語言/權力的進入,而相對使原本的語言/記憶系統消音,有一整代失語的人,包含你我的父親們母親們,失去對自身經歷和歷史的敘事;失語,因而被動地沉默,成為1949年以後的歷史點綴,或旁觀者。這樣,我輩只能透過文字閱讀,重新去發現在最後覆蓋的表土之下,更生猛真實的島嶼圖像。

這個閱讀與書寫工程,與其說是歷史的,政治的,還不如說是更生物性的,人文式地探索存在。當然,因為各自的傳承不同,我們也會耙梳出不同的記憶和敘述系統,如英諺所說,Like Father,Like Son,我們的身分認同因父(啊母親呢)親們不同而相異,只是剛好相遇在台灣——相逢有樂町。在台灣,真正的失敗者並不是將「失敗者」大寫的族裔,反而是相對失語的群屬;失語,而失去了對自身歷史的權(詮)釋,在新社會的位置也就此不同,啊!人的命運,因人而傾軋擠壓。閱讀,正是要去找出被遺忘或被掩蓋的一代人的存在心影,重現我們的Mother Tongue,母親們的舌頭/語言。

在這個始點,從重新來看《孽子》,或許更可體會出不同意涵。「孽子」作為解碼密語,功能性十足,從字義上來看,即可知不屬於主/正流位置,非主流價值。在政治上的影射,其實也是屬於1949年以後大撤退來台的人,正是︰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在社會面,「孽子」則代表一種對堅不可摧的父權/異性戀世界的衝撞,一種邊緣人;在文學上,《孽子》開出的同志書寫,把視角伸入社會邊緣,從一個邊緣位置切入,看流離邊緣的人,相濡以沫,深度書寫,悲天憫人。這些邊緣人因1949年大撤退而加入更多元背景的成員,或者說,這是人性的故事,自然聚合。《孽子》以台灣特有的颱風意象席捲文壇,衝撞父權社會最大的禁忌,在戒嚴時期開出不同的缺口,勇氣驚人,又力道十足。其中不只有濃重的鄉愁,但更濃重的,是書中肅殺的軍權氣息和父權陰影。孽子們總活在父親的陰影裡,難以掙脫。在真實生活裡,就算是在宗教,不管是基督教或伊斯蘭,也難以寬容,因為違返上帝/第一因造亞當夏娃/男女分立的本意,只有人,才能彼此寬容。但弔詭的是,寬容,是屬於上帝的權力,是父親們的權力,被逐出伊甸園的孽子,終難以救贖。這本書沒有最終的救贖,只有命運/敘述的循環,小說不是在結尾時又洩漏這種天機嗎?

《孽子》最早發表在1977年,在《現代文學》復刊號第一期連載,1983年結集成書,這本小說在寫實的程度上,簡直是諧擬台北同志活動區域圖,有真實的街道名稱、具體的公共場所,對饑餓的描寫更是著墨頗多,彷彿要從大啖食物中渲洩人的基本慾望,但更現實的意義是,對蜉蝣一般的人生,寄予深度地同情理解,大筆寫出的人道關情\懷,令人動容。一直以來,世人咸以《台北人》為白先勇老師的代表鉅作,對《孽子》多以同志小說目之,但這本書其實對時代樣貌氣味樣貌的書寫更具體濃厚,撼動人心。這本書以簡筆勾勒彼時的大台北地圖,新公園,三元街,萬華,中山北路,中和鄉,三重鎮南機場等,有如親歷,書中人物有包含不同族群背景,如外省第二代的李青,李青的本省籍母親,阿玉,老鼠的客家嬸嬸,外省籍楊教頭,楊教頭乾兒子原住民青年阿雄,外省籍背景大官傅老爺子、王尚德,當然,還有因敗戰來台被革去軍職李青的父親。這是一個時代縮影,一群人來到台灣安身立命,又因緣際會,不分背景,在新公園裡共同造出一個叛父的孽子世界,以父親的肋骨。這個血裡帶來的孽子,在義大利版《孽子》(Il maestro della notte)是如此呈現,據朋友珮玲告知:”Il maestro della notte” 的英文直譯為”master of the night”,義大利文本來是指在夜間出沒的一種吸血鬼,被借用來當做書名,一來影射春青鳥們異常的生活型態,並帶給讀者奇異的聯想,二來讀起來既好聽又響亮,與英文版的書名 Crystal Boy 一樣,都是音義兼顧的妙譯。雖說是水晶男孩,但這世界的撲朔迷離,難以測度。

但「孽子台灣」的意思是什麼?《孽子》的命運和台灣的命運有什麼關聯?從衝撞父權/殖民體制的角度來看,「孽子」的命運和台灣的命運其實有某種相類似的底蘊,都在努力掙脫父權社會/殖民勢力的宰制,尋求自己的前程,尋求平等的認同和接受,同志的出櫃和大聲喊出台灣的名,道路同樣坎坷。在我們的王國裡,只有黑夜,沒有白天。讀來別有感觸。我把《孽子》讀成台灣/邊緣群屬的寓言,也看成一種指涉,面對中國強權或黨國體制,台灣的命運,需要自己的努力來救贖。主流的價值是由有權力者所定,發現真實的自己,追求自己的命運,或許可以從閱讀得到開悟。「反者,道之動。」這是寫作《出中國記》的康正果給我的啟示。


我們的血裡就帶著野性,就好像這個島上的颱風地震一般。


生在台灣,長在台灣,颱風地震注定與我們相終始,對孟子所說:「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體會應該也會有所不同吧。不同時代的孽子,各有要挑戰的命運和承擔,這是我所讀到的,「孽子」意涵。

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平路老師閱讀分享會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



平路老師閱讀分享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閱讀台灣‧探索自己』MV首映暨閱讀分享會,第三場將公開播放活動MV及活動主題曲,並由平路老師分享其閱讀和探索的經驗,講題為「只要連繫起來----談記憶的回歸」。此活動即日起開放網路報名(網址為:http://www.readtaiwan.blogspot.com/),活動精彩絕倫,敬請把握機會,以免向隅。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是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及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美國),為傳承陳文成博士愛台灣、愛鄉土的精神而舉辦。將邀請15~35歲的年輕人從主辦單位提供的書單(49本書)挑選書籍,閱讀後寫下讀書心得參賽,比賽首獎獎金高達新台幣15萬元,另外還有參加獎獎金2,000元共七十名。主辦單位希望透過閱讀和書寫,使青年增加對台灣的認識,對自己的瞭解;透過比賽,進一步帶動台灣意識的思索、形成對話。

平路,本名路平,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數理統計碩士。是知名小說家、評論家,創作面向涵蓋社會、政治、性別等議題。甫自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職位卸任,在港任職期間,催生「台灣月」活動,邀請優人神鼓、原住民歌手胡德夫、大提家張正傑與京劇小生朱陸豪等藝文人士或團體赴港演出,讓香港人從這些藝文活動呈現的藝術質感當中感受台灣的生命力。而這一次平路老師的講題為「只要連繫起來----談記憶的回歸」,將與聽眾分享其閱讀和探索的經驗,閱讀是如何和自己的生命記憶產生聯繫。

這場以「只要連繫起來----談記憶的回歸」的講座將於4月10日(六)下午2點,於台東兒童故事館(地址:台東市大同路103號,電話:089-323319)登場。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報名。


網路報名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