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選書委員會召集人的話

多元而豐饒的美麗之島

/傅月庵(「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選書委員會召集人)

接到基金會打來的電話,邀我當選書召集人。我的心裡很有些惶恐。

惶恐的是,基金會的事,尤其陳文成博士基金會,說什麼也不能推辭,更何況是這樣有意義的一個活動。陳博士過世將30年了。30年來,從少年到中年,我又曾直接幫基金會做過什麼呢?

只是,開書單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原因無他,閱讀是件再主觀不過的事,這人覺得好、有啟發的書,換了一個人來讀,就未必那麼吸引人了。這或許也就是為何當年胡適發表〈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梁啟超認為文不對題,接著也開了一個〈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卻還是有人說不好的原因吧。

更何況,到了今天,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台灣,且往往是不容侵犯的。藍色的台灣與綠色的台灣,幾乎沒有對話的空間。在這種前提下,為「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開列一份50本書的書單。其困難可知。我的惶恐絕非沒有道理。

儘管有這樣多的惶恐,最終我還是接下了選書召集人的任務。

我很快地找來了幾位我素所欽佩且於台灣主題閱讀都有著豐富經驗的朋友:陳柔縉、柯裕棻、詹偉雄、劉克襄,加上我,五個人各自開列出自認為可以讓15~35歲的年輕朋友透過閱讀而瞭解自己的台灣主題書單。同時花了一整個下午的時間,討論溝通,最後彙整出一份包含49本書籍的書單,同時賦予這份書單以本質的意義。大體而言,這一份書單的意義有幾:

第一、我們並不避諱主觀,也不強調這份書單的完整性。我們清楚瞭解,台灣之美絕非49本書所能完全涵蓋,也因此,這份書單僅代表五位台灣四、五、六年級生「主觀的偏見」。我們認為閱讀這49本書籍的任何一本,當有助於年輕朋友能更深入地理解台灣這片土地,從而以各種行動與這塊島嶼對話。且儘管是「偏見」,但因這是「第一屆」活動,由五人的「偏見」打頭陣,到了明年,還會有第二屆的「偏見」加入,第三年、第四年……,只要活動繼續下去,「偏見」將會不斷累積;你的偏見我的偏見他的偏見通通匯聚一處,就像江河匯成了海洋,台灣全貌自將完整呈現。到了那時候,「偏見」也就不再是「偏見」了。

第二、我們認為,無論是自然的山海大地、生物植披,或是人文的種族信仰、風俗人情,「多元而豐饒」乃是台灣最大的特色。也正是這一特色,讓台灣過去四百年裡,儘管一路坎坷,飽經憂患,最後卻還能柳暗花明,撥雲見日。多元豐饒始見其堅韌!也因此,我們期望這份書單在相當程度上,能夠呈現這一特色。換言之,這份書單所要做的,絕非想要甄別「誰才是台灣人?什麼才是台灣?」而是企望說明「這也是台灣人,這些都是台灣!」此所以書單作者有外國人有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有老有少有男女生者死者;內容則自然生態文學歷史政治經濟法律傳記旅遊無所不包了。

第三、「多元而豐饒」固然是台灣最大特色,我們卻也不能不承認,由於意識型態的衝突、經濟掛帥的發展策略,台灣的多元與豐饒——無論自然生態或人文景觀——都面臨日漸萎縮的危機。追溯這一危機的根源,則在於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都缺乏一種「同情的理解」。這一「同情的理解」恰恰正是「人權」兩字的最根本詮釋:「因為我不想被這樣,所以我也不會對別人這樣。」也因此,我們特別將基金會所出版的《人權之路》列為首要的「種子書」,希望由它帶領其它書籍落地生根,讓更寬廣的人權理念在年輕朋友的內心裡萌芽成長。

有人曾問英國著名登山家喬治‧馬洛里(George H. Mallory):為何不計代價,一定要去攀爬聖母峰?他的回答是「因為山在那裡。」(Because it's there.)。同樣地,「因為台灣在這裡」,所以我們勇敢地開列了這樣一份充滿「主觀的偏見」的書單。同時相信,書單的開列、活動的開展便是對話的開始,透過對話,經由書寫,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與人、人與自然,將有更多「同情的理解」,從而繼續開放出更多元而豐饒的花朵出來。美麗之島自將更加美麗!


http://blog.chinatimes.com/whoami/archive/2010/03/15/478978.html